總統的信息工具
在選舉中大量使用數據的做法,起源於美國第44任總統奧巴馬,他藉 數據讀心術 成功問鼎總統寶座。2008年,他第一次代表民主黨參選期間,建立了專門嘅個人競選網站(Barackobama.com),收集了1300萬人的個人信息和郵箱地址。在此之前,大規模的營銷和宣傳活動一般使用”信息群發”的方式,但奧巴馬放棄了這種方式。他僱用了一批數據科學家,嘗試通過數據對選民進行分類,向不同類別的選民推送不一樣的定制訊息。到2012年奧巴馬競選連任,這時候facebook已經聚集了8億用戶,奧巴馬的個人競選網站實現了和facebook聯動。支持這一登錄,就被要求提交自己facebook帳號,網站會詢問是否可以讀取其facebook上嘅檔案信息,甚至索要在期望社交網站上發佈消息的授權。
這兩屆總統選舉都要民主黨大穫全勝告終,奧巴馬使用的大數據分析方法也成為教科書級別的經典案例。
在此之後,共和黨痛定思痛,決定迎頭趕上。個別共和黨”大佬”開始和技術極客交朋友,出資參與他們成立的數據公司,其中一家就是facebook風波的主角劍橋分析公司(Cambridge Analytica),它在共和黨”大佬”班農(Stephen Bannon)和共和黨金主默瑟(Robert Mercer)的支持下,於2014年成立。
免費的外衣
這家公司之所以叫劍橋分析,和它的團隊和數據來源有關。劍橋大學心理系有一名年輕的研究員科根(Aleksandr Kogan)。2015年,科根以學術研究的名義在facebook上推出了一個小小程式”這是你的數字化生活”(This is your Digital Life),他宣稱可以免費提供性格測試,參與者還可以得到一個5美元的現金紅包。這也是今天一個奇怪的現象,1元掉在地上,很多人都懶得彎腰去撿,但對互聯網上的1元,大眾趨之若鶩,搶得不亦樂乎,最終32萬人參與了科根的調查。
是時候揭開了互聯網的免費外衣:幾乎所有互聯網服務都是免費的,但使用者其實付出了代價——我們交出了數據。
無什意義的”點讚”數據
劍橋分析公司在Facebook所獲得的數據,都是大眾均可容易獲得的”點讚”數據。這些簡單的數據,又是怎樣協助奧巴馬勝出總統選舉呢?
只要有足夠的社交數據,不用任何人為的介入,計算機和算法就可以自動判別一個人的心理特質,甚至僅僅憑藉”點讚”數據就可以完成,因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。每一個”點讚”背後都有原因。
如果掌握一個人在facebook上的10個”點讚”,算法對他的了解就可能超出他普通的同事;掌握70個就可能超過他的朋友;掌握150個就可能超過其家庭成員;300個就可能超過其最親密的妻子或丈夫。
數據讀心術
當獲得這些”點讚”數據後,分析後便應月用於特朗普的選舉工作上。對義憤填膺的愛國者,可以推送”雞血”文章,號照他們保衞美國,告訴他們特朗普能讓美國重新偉大;對知識精英,則推送包裝得比較溫和的、理性的、顯得高深的分析,以獲得他們的共鳴;對傾向於特朗普但又不願意捐款,不願意出門投票的人,就告訴他們特朗普面臨著嚴峻的挑戰,如果希拉莉上台後,後果將會非常慘痛,鼓勵他們出錢出力。對民主黨的支持者,則大量推送和希拉莉家族有關的負面訊息,讓他們對希拉莉失望;而對那些容易被煽動起來的網民,就推送各種聳人聽聞的陰謀論和”標題黨”內容,進行情緒刺激和情緒強化。
Trump’s Secret
特朗普公開的競選支出明細中,劍橋分析公司的名稱嚇現在列。特朗普團隊先後5次購買該公司的數據服務,共支付了5,912,500美元。 劍橋分析公司給選民推送了什麼樣的”數據藥丸”?他們究竟對性選起了多大的作用?這些我們已經無從得知。即是歷史可以重來一遍,不同的”數據藥丸”對不同選民心理影響也很難被量化 、被證明,但深信數據服務在競選過程中,起到關鍵作用。
全新 Digital Marketing 體驗,請聯絡 Web 仔。